开展跨学科研究 推动《马拉喀什条约》更好实施

2022年05月12日 10:4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洪玉华

  5月5日,《马拉喀什条约》对中国正式生效。当天,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无障碍法制研究与评估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版权与邻接权教席共同主办,《马拉喀什条约》研究课题组承办的“《马拉喀什条约》在中国的实施与展望”学术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相关组织、协会、高校的近40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

  条约对中国生效是里程碑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说,《马拉喀什条约》对中国正式生效体现了中国对开放的支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继续利用无障碍组织联合会、产权组织的数据管理体系等丰富资源,积极探索在版权领域如何更好地保障人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吕世明表示,条约的诞生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条约在中国的生效和实施是中国版权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有助于丰富印刷品阅读障碍者的阅读资源,有助于提高我国对《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履约水平。

  中国盲文图书馆馆长朱兵同样认为,条约的落地将直接推动改善阅读障碍群体的阅读现状,同时也会成为驱动中国盲文图书馆及其他公益组织进一步改进工作的契机。

  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在印刷品阅读障碍群体无障碍权益保障方面的重要发展和进步。他表示,条约的实施将有助于实现阅读障碍群体的文化教育平等权益,是中国人权事业的重大成果,也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

  哈佛大学教授William Alford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课题组的《〈马拉喀什条约〉在中国的实施》研究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课题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韩大元说,条约在中国生效和实施展现了我国对人权这一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认同,也展现了中国积极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理念。同时,条约生效有助于开展跨学科研究,推动条约蕴含的先进理念得到落实。

  体现平等尊重的理念

  论坛上播放了视频短片,视频中,中国人民大学2021级研究生周文晴、金盲杖·光明之家工作人员余素一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表达了对《马拉喀什条约》在中国实施的期待。

  有人公益基金会理事蔡聪就“视障者获取可阅读材料的障碍”作主题发言时说,要重点关注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印刷品阅读障碍群体的阅读现状,理解何种无障碍阅读形式才是他们需要的。

  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 Stein认为,需要从《残疾人权利公约》这一更为广阔的背景去理解《马拉喀什条约》。《残疾人权利公约》设立的初衷就包括防止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成为平等阅读的障碍,而《马拉喀什条约》的生效恰恰成为推动平等阅读、无障碍阅读的重要推手。条约在中国的生效体现了中国正积极参与世界残障人士权益保护,在世界人权保护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哈佛大学博士崔凤鸣认为,《马拉喀什条约》的重大意义在于其挑战了对残障事业形成阻碍的传统观念。多位法学界学者表示,残障在本质上属于人类生命普遍存在的局限性,不应将提供无障碍阅读服务视为慈善行为或救助行为,而是应将其视为应对市场失灵的一种合理回应。同时,每个人既是知识的使用主体,亦是知识的创造主体,《马拉喀什条约》并非为阅读障碍群体创造了特殊权利,而是体现平等尊重理念。

  专题研究提供学术支持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王迁从条约的立法过程、条约文本、我国的实践等维度对《马拉喀什条约》与无障碍电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从条约的国际传播价值、要素、价值评价和路径选择等视角分析了如何讲好中国人权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万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版权与邻接权教席主持人李琛发表了对《马拉喀什条约》在中国实施与展望的见解。据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马拉喀什条约》研究课题组围绕条约在中国实施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特别是针对如何确定受益人范围、无障碍版本种类、如何消除图书馆等被授权实体在提供无障碍版本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防线等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分析建议。